真正让鄂州一下子走红网络的,并不是长江带给它的诸多资源,而是因为一座古建筑。这座古建筑被称为“最强钉子户”,从来没有人敢拆,不仅不拆每年还要想办法修缮,这座古建筑就是——观音阁。

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鄂州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2006年5月25日,鄂州观音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州观音阁因为坐落于鄂州东门外的长江龙磐矶上,又被称为“龙蟠矶寺”。据考证这所寺庙建于134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虽然是一座建筑,但是它存在的意义却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中国这几百年来的见证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亲历者,这一些历史文化的加持让它变得与众不同。

据传,古时候的观音阁,因为龙蟠矶上有两个凹口,所以能够随着江水涨落,就仿佛是长在水面上一样。而这两个凹口传说是“神鳖”的两只眼睛,一只吐油一只吐盐,为寺中的人解决吃饭问题,但寺中有一个道人因为贪得无厌把两个凹口挖坏了,从此再也没有油盐吐出。

江心古石磐楼阁,矗立在江中的观音阁是一处特别的航行标志物。长江是黄金水道,具有很大的航运价值,古代建造的观音阁直至今日,都能提醒夜间行船注意安全,免撞礁石。观音阁除航行标志外,也是重要的水文标志,阁上有着历年水位的痕迹,是鄂州市民观测长江水位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宋代的时候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修建寺庙,为了显示奇特性有人就把寺庙修到了龙蟠矶上。但是因为当时的长江时常会有洪涝灾害,经常把当地人修建的寺庙冲毁,当地的百姓只能年年重建翻修。

到了明朝有一位僧人来到此地,看到了当时的龙蟠矶寺便对它进行了整修。过了几十年龙蟠矶寺被毁,当地的知县得知此消息后便号召之前僧人的徒弟重修龙蟠矶寺,也就是现在的观音阁。这项修建工作一直延续了4年。
到了清朝因为长江洪水的影响,观音阁时常被水灾和恶劣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当时的政府也一直在组织修葺。到了1931年长江又发了一次大水,冲的观音阁房顶的瓦片一个都不剩,很多梁柱也都已经崩塌。看到这个景象的当地居民又开始募资,修建岌岌可危的观音阁。

到了现代,屹立在长江边上700多年的观音阁,已经见证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和朝代更迭,但是它依然没有放弃。我们政府和当地的百姓也没有放弃,观音阁于2006年正式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每年都有专门的人会来查看观音阁的状况,并及时的对它进行修补,让它可以继续屹立在长江边见证更多的故事。

参观观音阁需要坐船过去,或者是就在岸边眺望。观音阁底部的弧形石,不仅可以减缓水势,还可以顺势泄洪,不管经受什么惊涛骇浪,它都稳如泰山,很多专家都对此赞叹不已。不得不佩服古人高超的建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