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分类研学季”首场活动在宝安区开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21:54: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佟林霖 林青 文/图

5月23日,宝安区燕罗街道宝安环境园内的深圳市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格外热闹,“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深圳市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分类研学季”首场活动在此举办。

据悉,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旨在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立足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垃圾分类和科学处理观念,助力深圳市“十五运”城市环境品质提升。

据悉,深圳市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总面积92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垃圾处理为主题、向公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与垃圾处理质量控制的市级展厅,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与自然和生产车间完美融合展示的博物馆。

活动当天,百余名来自政府部门、学校师生、蒲公英讲师团的代表相聚这座国内最大垃圾处理主题博物馆,沉浸式解锁垃圾分类的“低碳密码”。

在活动中,研学嘉宾不仅了解古今中外的垃圾处理技术、管理实践和垃圾分类政策法规,见证了垃圾从“废物”到“资源”的华丽转身,也深入掌握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科学处理方法。大家站在博物馆的最高处远眺,老虎坑填埋场的全景尽收眼底,这片曾经被视为“城市伤疤”的地方,如今在垃圾分类与科学处理的努力下,正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参观完之后,嘉宾们积极投入到打卡任务中。大家精准分类垃圾,点亮了象征着分类成效的“蒲公英”;用力踩动单车,为代表着资源再生的“重生树”注入能量;模拟分类操作,让寓意着科技处理的“智慧炉”燃起光芒,这些体验打卡活动,让“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特别设置“垃圾分类研学微课堂”,蒲公英志愿讲师以“可回收物”为切入点,通过趣味问答与案例解析,将复杂的分类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指南。

“PET瓶穿越1200℃高温后,能变成涤纶纤维织就新衣;旧报纸历经28道工序,可重生为精装书纸……”学生代表小林说:“原来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扔垃圾’,而是给垃圾找‘新家’、赋‘新能’。”

据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深圳市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于5月22日启动,标志着垃圾分类集中宣传期的正式开启,活动发布的垃圾分类科普研学地图,串联起全市25个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场馆。他呼吁大家走进这些科普场馆,在打卡研学、参观游学中,深入感受垃圾分类的前世今生,并“身临其境”体验垃圾从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全过程。

下一步,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以“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宣传周系列活动,让垃圾分类从“单向传播”变为“全民共创”,以“绣花功夫”编织分类网络,让“低碳新时尚”成为城市最亮丽的生态注脚。

编辑:陈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