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R 技术路线之争,一拖二方案为什么最有潜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5:37:00    

随着巨头的下场,资本的角逐和消费端的进一步正反馈,这两年的AR赛道,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的共同催化下,得到快速嬗变,整个行业也差不多到了爆发的前夜。

谁搞出更轻薄更高清的AR眼镜,谁就可能在这场盛宴里分得一杯羹。

而行业的核心瓶颈——光学显示方案,它的路线之争在今年也愈演愈烈。棱镜、BirdBath、自由曲面等方案都曾被用到不同的产品实践中。现在,圈内讨论得最多是光波导方案,尤其是一拖二设计,被众多专家视为通往消费级AR未来的最具潜力之路。

一拖二设计,其实就是采用一个光机,然后由特殊设计的光栅结构将光机输入的光一分为二,最后实现双目显示。

这个理念最早由衍射波导架构的发明人和奠基人之一Tapani博士在2006年的一份衍射波导专利中提出,但更接近工程实现的一拖二方案,则是Tapani Levola 与其 CTO Alex Jiang 博士在2021年发明。

(资料图)

当时,他们推出了名为 “Lhasa(拉萨)” 的一拖二波导架构,并被应用在李未可骑行眼镜等产品中,由此开始引发AR圈的关注。

那么,一拖二方案有哪些优势呢?

成本降低,让AR硬件走向更高量级

在 AR 眼镜的成本构成里,光学显示系统占到40%左右,而光机则是较为昂贵的部件之一。传统的方案通常采用两个光机,等于左右眼各配备一套独立光机系统(包括光源、调制芯片、驱动电路等),还要根据左右眼的不同(要模拟人眼自然观察世界的方式: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存在约 6-6.5 厘米的基线差)呈现微视差的独立图像。双光机方案,硬件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用于工业级、专业级 AR 设备。

(HoloLens 2 工业版)

一拖二方案仅使用一个光机,直接省去了一个光机,核心显示单元数量几乎减半,大幅降低了物料清单的成本。这不仅让终端产品更具价格竞争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AR硬件走向更高量级,比如百万级、千万级出货量扫清了最大的成本障碍,可以说是规模化普及的关键推手。

(资料图,来自光舟官网)

功耗下降,续航能力将得到增加

我们知道,功耗会直接决定了AR眼镜的续航体验。一拖二方案,只需要一个单光机就能工作,其功耗理论上远低于两个光机同时运行。此外,光机本身的光能量被高效地分给双眼,能量利用率也更高。

续航一直是轻便AR产品的痛点之一,尤其是那些追求 “全天候 AR” 体验的用户。一拖二方案通过减少光机数量,有效降低了功耗,大大提升了设备的续航能力。

解放镜腿,设计更加自由

传统双光机方案中,光机一般置在眼镜两边的镜腿,这样很容易挤占了其他元器件的空间,比如摄像头,一般的AR眼镜也是把摄像头放在这里,如果两者都挤在镜腿位置,则看起来非常的臃肿粗苯。一拖二方案允许将唯一的光机置于镜框的中央(比如鼻托或横梁处),彻底解放了两侧镜腿的空间。

(资料图)

这个那时候,设计师可以打造出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平衡结构,或者将空间让给其他元器件,甚至在未来实现与普通眼镜无异的极致轻薄,极大地增加了工业设计的想象空间和解构自由度。同时,也让AR眼镜的形态更接近普通眼镜了,整体减少了突兀感,提升了产品的美观度与佩戴舒适度。

双目融合实现更加自然

传统的双光机方案采用独立光机驱动左右眼波导,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分别校准实现精准匹配。但实际上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光机硬件差异(如 Micro-LED 芯片亮度偏差、LCoS 面板响应速度不一致)可能导致左右眼亮度差超过 8%、时延差大于 1ms;二是双光机布局需协调鼻梁两侧空间,光路长度偏差易引发几何畸变(如水平方向放大率差异>2%)。

这些问题,其实会加剧双目融合的 “调节--辐辏冲突”,用户在观看近距离虚拟物体时(如1米内的虚拟键盘),睫状肌与眼球转动的协调误差可能增加30%。

一拖二方案通过单光机分光设计从源头减少变量:同一光机发出的光线经过对称光栅分束后,左右眼图像的时序同步误差可控制在 0.1ms 以内,远低于双光机方案的 0.5ms 典型值;亮度均匀性偏差通常<5%,且避免了双光机因温度漂移(如工作 30 分钟后光效差异扩大)导致的动态失衡。

这种 “同源性” 使双目融合的校准复杂度降低 60%,尤其在显示快速移动的虚拟内容时(如 AR 导航中的箭头指示),重影出现概率可从双光机方案的 15% 降至 5% 以下。

也就是说,从技术实现上看,单一光机产生同一源图像,通过对称的光路传输给双眼,从根本上保证了左右眼图像在亮度、色彩、色温、时延上的高度一致性。这极大地简化了后期图像调试和双目融合的算法工作,避免了双光机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微小偏差。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视觉负担更小、融合更自然、沉浸感更强的稳定画面,有效减轻了视觉疲劳。

基于这些优势,近年来,业界开始注意并使用一拖二方案,比如奇点临近QIDI Vida 骑行运动眼镜,做到了69g;Rokid公司推出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只有49g)。其中,Rokid Glasses最为大家熟悉,它通过单光机驱动双目显示,搭配单绿色 Micro - LED + 衍射光波导方案。

(Rokid Glasses资料图)

得益于“一拖二”的光学设计,Rokid Glasses在保证单绿色AR显示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硬件成本,而且更轻更舒适了,49克的整机重量与普通太阳镜重量相当,各项性能也表现得更加优秀。

这款AR眼镜去年11月发布,今年6月底上市,一推出就洛阳纸贵,上市才一个多月,Rokid的创始人、CEO祝铭明在采访时表示,它的销量已达30万台。

再回来谈论“一拖二”方案,目前它的表现也不是百分百完美的,从体验的角度,还是有不少BUG。

彩虹效应(Rainbow Effect):业内又称彩虹纹,由于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在特定条件下,光线经过光栅衍射后容易产生色散,从而在画面中出现彩虹般的条纹,用户可能会观察到短暂的、类似彩虹的杂光。这一现象会干扰用户的视觉体验,尤其在显示纯色背景或高对比度画面时更为明显,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与纯净度。

(资料图)

漏光问题(Light Leakage): 我们知道,精密的分光系统要求非常高,如果在设计层面不够精细,或者制造工艺层面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光路串扰。有时候会出现本该进入右眼的光漏到了左眼,或者反过来,本该进入左眼的光光漏到了右眼。这样既早就了能量损失,还会产生鬼影,降低图像对比度,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资料图)

3D显示问题:3D体验并不是AR眼镜的核心体验,但如果能做到,肯定更好。一拖二方案经常被问怎么看3D的问题。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的 3D 显示,核心是解决左右眼图像的视差与深度信息,以此来模拟人眼在真实世界中感知立体视觉的效果。然而,一拖二方案由于自身特殊的架构设计,在调节双目合像会聚角时困难重重。

传统的一拖二方案中,一般情况下是忽略掉3D显示问题的,因为只有一个光机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左右眼显示不同的画面,因此无法实现3D显示。在光舟的专利中,其实有提到用液晶快门来让左右眼实现不同的画面。这需要一套精妙的光学与信号控制协同机制,通过内部的图像处理器输入 3D 内容源,按照左右眼视角拆分成两组独立的画面序列,然后将这些画面序列在时间维度上严格交替排列,接着以高刷新率进行输出。但这样会牺牲一定的光效,并容易引发液晶的工作稳定性问题,实际看到的3D效果可能不会那么完美。

眼镜中间向后突出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我们知道,一拖二方案仅使用一个光机,且需要通过特殊的光学结构将光线分别导向左右眼的波导,光机及配套的光学元件往往需要集中布置在眼镜的中间位置。从空间布局来看,单个光机本身具有一定的体积的,再加上用于光线分光、转向的棱镜、光栅等组件,这些部件叠加在一起,必然会占据眼镜中间区域的不少空间。

(资料图)

因此使用了一拖二方案的AR眼镜,目前来看,结构上可能会让眼镜中间部位不得不向后凸起。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向后突出部分与鼻梁帖得太近,可能造成一定的灼热感,另外,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该突出点会造成部分用户的佩戴心理压迫感,影响用户的使用。

光栅耦入效率问题:一拖二方案下,耦入区通常只能采用直光栅耦入方式,目前这种方式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其效率的上限相对较低。直光栅的光栅周期、占空比等参数设计,很难同时兼顾不同角度、不同波长光线的高效耦合。

当光线从光机射出,到达直光栅耦入区时,部分光线会因角度不匹配、波长不符合光栅衍射条件等原因,无法顺利进入波导,而是发生反射或散射,造成光能量的损失。这个也是一拖二方案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目合像问题:左右眼视线在虚拟物体上的交汇角度,会直接影响用户对虚拟物体距离感和立体感的感知。一拖二方案中,想要实现双目合像会聚角的精准调控,目前业内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光舟的Lhasa波导通过特殊的光栅设计,虽然实现了会聚角,但可能带来调制传递函数(MTF)劣化的隐患,这样会使得显示图像的细节丢失、边缘模糊,严重影响 AR 显示画面的质量。目前来看,光舟的这种方案大概率也只能用在单色显示上,在全彩显示里可能很难实现。因此,未来的一拖二方案还需要在该问题上做好新迭代。

两个镜片之间的夹角问题:前面提到,传统的一拖二方案中,会要求从中央光机到两侧波导的光路尽可能对称且短,因此在设计上会要求两镜片的夹角接近180度。这这与普通人脸的曲面结构是存在矛盾的。

(资料图)

未来有没有可能,在不牺牲光学性能的前提下,有没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弧度?让光路更好地“拥抱”人脸曲面?让体验更加完美?

我个人是持很大信心的。从李未可骑行眼镜的落地推出,到现在不过五年,一拖二方案似乎越来越被大家接受,而且得到了市场的快速验证和正反馈,迭代得也非常快。现在看到的一些BUG,会得到修复完善。

今年的景况,大家在业内应该能感同身受。消费端的正反馈,加速了巨头的入局,互联网巨头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普及率,光学巨头则利用自身的光学能力,带来更优解。两者的支撑下,行业很快就进入一个良性的正循环,我们期待的AR时代,也越来越近了。

即将(9月10至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CIOE中国光博会,是光电产业的“风向标”。我注意到,对于这次盛会,大家今年尤其关注AR光学显示方案领域的话题。

AR作为最有想象力的科技发展方向,经历了过去大大小小无数次的行业起伏,如今来到了爆发前夜。它将往何处去,其实是由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方案决定的。就像当年的手机行业,技术到位了,乔布斯临门一脚,用“触屏”把行业推到了所谓的Iphone 时刻。

如今的AR产业,也可能面临这么一个关键节点。AR 行业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在消费级市场取得新的可能,技术的迭代与更优的方案设计至关重要。一拖二方案以其在成本、功耗、设计和双目融合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缺点,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光学巨头的入局,有望逐步攻克这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