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父为子纲的纲是什么意思(“父为子纲”的历史意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6 09:05:02    

其实,这个题目对应今天的内容还不太全面,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

因为从字面上能够大致领会父子间的这一层关系,至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这里的“纲”寓意原则、规范、常理。“父为子纲”表明了家庭父子关系和从属地位。要想保持村落稳定,首先要维持村落中家庭这一子单元的稳定,稳定父子关系是其一,其二是夫妻关系。因此,另一个词也就演变了出来—“夫为妻纲”。那么“齐家”对“治国”的影响我们也能感知一二了。

传统“三纲五常”之一的“父为子纲”

在家庭中,父子之间在很长时间内由于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差异,两者是领导、教育和指导的关系。即使孩子成了年,由于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父亲在家庭中仍处于支配地位,“父为子纲”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提供了样板,毕竟存在权威、从属和尊敬的理念。

一些村落套用这样的方式,给予长者权威就不会遭遇权利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质疑。如采取协商、选举或征服,建立的层级关系一定会遇到问题。同样的,在家庭关系中,种种原因父教不能的情况下,那么母亲就替代了父亲的角色,教育子女成人,如典型的“孟母三迁”教子。

基于生物血缘,父亲通常会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能和母亲相比。从现代电影中我们也能感受其中的套路,大义灭亲的情节基本都有父亲参与,少有母亲参与,相信下手最狠的母亲,也就只有岳飞他老妈了,但也仅仅是刻了几字,这种行为会被理解为父母道德与爱的差别。

然而,这样的差别是存有生物学关系的。据说,男性相对于女性有更多繁衍后代的生物资源,基于更多繁衍后代的倾向,所以表现得“花心”,也更趋向于“love”,却不太关心孩子养育,因此孩子养育一般由母亲负责。不好意思,我个人也才知道不太久!

但问题来了,一个不关心后代,整天不回家的父亲,怎么建立权威、合法性以及正当性呢?由此,儒家提出了“慈父”的概念。通过这一道德行为,规范家庭,稳定社会。“父慈”相对就会“顾家”,也就能减轻女性的养育责任。“慈父”也能够有更多机会和时间教育后代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同时也是待嫁女性或其他父母女儿择偶的标准。所以“慈父”在那个年代是社会家庭制度的规范之一。

“慈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既然父亲要“慈”,那么“子女”应当如何?可能也大家也猜到了,就是“孝”—“子孝”。据说,所有生物的天性都更“关心”繁殖的后代,而不是上一辈。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的!的确!拿我自己来说,可能我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对孩子的关心会多于父母(在此申明,我也非常关心我的父母),而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的关心也会多于我们的爷爷奶奶。也难怪“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试想一下,在生产资料不是很富足的农耕经济。“养老”必定是一大社会问题,也是村落的负担。按照刚才的生物学属性,“养老”时都是一大悲剧。其实在现代农村的某些地方,在这样的物质丰富的新时代,也有出现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发生。因此为了保证村落政治组织架构的完整性,“子孝”相对于“慈父”对村落组织的稳定性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孝道”是构筑起稳定社会的基石

说完父子关系,该谈谈兄弟关系了。“兄长如父”这一词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的父辈兄弟都是多个的,拿我自己父亲的家族来说,一共就有四兄弟。你可能听说过,兄弟之间有不和睦的情况发生,特别在农村。面对这样的生活“常景”,放眼现代有时也能遇见。

不管是农耕时期,还是在新时代时期,同辈兄弟之间即趋于支持,也趋于隐形竞争,但内部竞争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造成相互内耗,浪费村落资源,极端的可能会借助外部力量,扰乱内部稳定,终会造成灾难。别说是村与村,上升到国家层面也何曾不是呢?叙利亚、伊拉克不是就是案例么!

在农耕时期,其实在新现代也是。兄长要担负抚养弟、妹的责任,读书的一般也都是弟弟妹妹,兄长提前进入社会承担起“父”的角色。所以“长幼有序”不仅稳固了家庭,也利于内部团结。在我们周围,父母也会更多培养兄长的决策力和领导力,兄长自己也会明白自己在同辈中的责任和地位,当父亲不在的时候,遇到问题,一般也是兄长出面,当家作主,而不是母亲。

放眼现代,兄长在家族的影响力,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我想应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