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现代性改变着广大青年日常生活,多元的文化样态也渗透到青年的思想中。主流文化与多元主义并行、群体利益与集体主义碰撞、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交织,这为青年选择和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使青年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呈现出“泛功利化”的特点。
从社会特征来看,现代社会具有强烈的流动性、即时性和消费性。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青年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少数人甚至表现出对商品的迷恋和苛求,正所谓“物的逻辑主宰了人的逻辑,而对物的迷恋主宰了人的精神生活”。比如青年群体中可见的“精致穷”现象,以透支未来、捆绑父母,借贷消费等方式,过度追求高消费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用看似“精致”的外表装饰或掩饰心虚和疲惫,而这种短暂的、自我享受的快感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幻觉。
从文化上看,当前我们面临着愈加复杂和多元的局面,在全球化进程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种文化交织耦合,呈现出解构和重构的双重特征。在文明交流进程中出现多种文化交锋、意识形态碰撞和价值观念对立,这使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话语体系遇到困难。近年来,西方有所谓“对共产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行动守则”,第一条就是“用物质引诱败坏青年,促使他们公开反对所受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共产主义,毁掉吃苦耐劳精神”,字字句句触目惊心。生活中,的确存在着青年群体精神生活物化倾向,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少数青年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尤其注重感性刺激,逃避思想教育,害怕虚无的自我世界暴露出来。
从传播来看,当今世界已经从工业社会迈入了信息社会,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将“大媒介”推向不同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小叙事”模式。信息社会为青年提供了自由的发声平台,也由于自媒体空间的分散性、临时性和随意性,导致了主流观念和群体规范的“缺位”,加之西方文化渗透,扰乱青年价值取向、俘获青年思想、滋生异质话语,青年的理想信念受到侵扰和动摇。这些传播媒介利用青年好奇心理和情感诉求,将能引起青年共鸣的内容以“零成本”方式呈现给青年,满足青年情感需要的同时夹带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
从群体来看,青年群体在很多关键节点面临着不同选择,学业和就业是青年们最关注的人生命题。当面临选择或遭遇困难时不免产生焦虑,有些人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找寻自认为放松、自由和安全的通路以实现补偿,最“放松”的自然是网络媒体和新技术,一些虚拟或即时性的娱乐文化,久而久之,有些人的价值观便渗透着一种肆意感,标榜“人生得意须尽欢”,却错误理解了“欢”在于内心的充盈而非无休止的享乐。
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一是全社会要走近青年精神世界,疏解青年生活压力,关照青年情感需要,在读懂青年的基础上提升青年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紧紧围绕加强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这一要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循的青年话语体系,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三是占领网络高地,净化不良信息,坚决清除抹黑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信息,做好负面清单,提升网络空间准入门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通共建,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成为网络内容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