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被120拉进急诊后,吴琳终于下定决心,“挂个专家号彻底治一治”。从剧痛中“缓过一口气”的吴琳,小腹的痛觉消散,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只有苍白的嘴唇和被冷汗浸湿的上衣表明,就在一个小时前,她刚刚因痛经而陷入半昏迷状态,由同事送医。
吴琳怀疑是这个月的布洛芬又吃晚了,没能在疼痛袭来之前起效。从初三开始,她就习惯了和止疼药为伴,每个月和例假赛跑一次,“赌布洛芬和痛经谁跑得快”。
几个朋友在经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以吴琳一直认为,痛经是多数女性都会发生的大概率事件,从没想过把它当成一种病。但这已经是她第二次从公司被120接走。现在,她开始思考,过去自己“得过且过”的心态很可能有问题。
像吴琳一样深受子宫隐疾困扰的女性不在少数。近日,25岁女生痛经严重、被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得不接受治疗, 选择打了闭经针,提前出现了更年期的一些症状,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众热议。而痛经,只是这个梨子大小、平常摸都摸不到的器官发生病变时的其中一种表现。
子宫,生命的起源之地,女性往往会用自己生命长度的百分之一,在这里孕育新生,所以孕期前后的子宫聚焦了几乎一切的呵护。但是在这百分之一的时间之外,子宫却是对女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器官,全周期的“养宫”,实际上是在细水长流地灌溉她们一生的健康。
1
“被神圣”的子宫,被遗忘的选择权
当被医生问到“症状持续了多久,刘妍一时沉默,只能笼统地推测“大概一年多,或者两年”。和吴琳以摧枯拉朽的疼痛开始例假不同,刘妍不痛经,也没有记录月经周期的习惯,流血对她来说,像是“下雨就带把伞”一样不值得特别留意,“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
意识到子宫的异常是在大二,事实上在此前很久症状就已经出现,只是被忽视了。最初刘妍疑惑出血似乎太过频繁,观察了一个季度才确认,原来每个月“多出来”的那次“月经”,从颜色到流量都不正常。
起初刘妍并没打算就医。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不久的她,对月经的第一直觉,还是初高中时女生在小卖部会受到的“关照”:收银员主动给她们挑选的卫生巾包装袋上套一只黑色塑料袋。“看妇科病”对于这个年纪的学生来说,无疑带有一点羞耻,子宫、经血这些名词,哪怕在女生宿舍里也是“不能说的秘密”。

部分女性会在月经期间感到肚子疼痛。(视觉中国/图)
在传统社会观念里,和生理相关的话题不该在公开场合提及,子宫是群体噤声的禁区。人们可以客观而无顾忌地讨论流感、癌症或是骨折,但当话题涉及子宫,仿佛就蒙上了一层“不便明示”的外衣,隐喻着不该深究的领域,令她们接受“非礼勿言”的沉默规训。沉默的代价是健康防线的溃退:只因“难以启齿的经期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承受了经年的延误诊断;宫颈癌筛查率不足,让无数本可预防的悲剧在沉默中上演。
刘妍直到毕业那年才下定决心求医,结论是子宫内膜息肉,行常规宫腔镜手术即可“一劳永逸”,住院也仅需要一晚。得知诊断结果,刘妍感到很后悔,“早点来看就好了,”她说,“这两年的生活,其实真的很不方便。”
在日间病房,刘妍遇到了众多受妇科健康问题困扰的女性,也是第一次听说腺肌症、内异症、宫颈炎等等层出不穷的子宫疾病名称。病友以中年女性居多,她们大多先问她“有没有男朋友”,而后表达出相似的安慰:
“息肉还是切掉好,不然以后很难生小孩。”
子宫与生命的起始紧密挂钩。从绿豆大小、以厘米为计的胚胎,到能够辨别母亲的心跳、拥有丰富表情的婴儿,几个月里,子宫会从一颗梨子大小扩张到500倍以上,这一伟大的过程,是“神圣”的具象化体现。但也正因如此,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视角里,孕育是子宫的“第一功能”,子宫的健康亦需要以是否有利生育为准绳。有了子宫是“生命的第一间房”的说法,大量女性反而忽视了这一器官在非备孕期的健康。

一位痛经的女性坐在沙发上,手中拿着热水袋。(视觉中国/图)
事实上子宫并非为了生育而存在。这个伴随女性一生的重要身体器官,连缀起身体的生长、成熟和衰老,像一枚生命轨迹的指南针。从初潮伊始,子宫就参与进月经周期的运转,发出女性生理系统开始成熟的讯号。当女性进入生育期,子宫引导她们成为母亲,传递自己的DNA。到更年期,卵巢与身体机能同步衰退,以子宫的萎缩和月经的终止为标志,女性结束生殖期,步入老龄化。由月经贯穿女性的一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都与子宫紧密相连。子宫对于女性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块田”。
“将来我可能会生小孩,我也可以选择不生,”刘妍说,“但是现在我治不治这个病,和生育没有任何关联,也不应该有关联。”
或许这正是被人们遗忘的、应当属于女性的选择权,人生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构筑在健康的基座之上。孕育的神圣不该成为绑架女性健康的枷锁,只有当子宫的意义真正回归到生命维度而非生育维度,才是“她”寻回主体性的开始。
2 科学康养还是消费陷阱,子宫养护要踩多少“坑”?
社会跃迁之下,人们的思潮正在经历一场空前变革,种种现实议题昭示着女性主义的呼声渐高,“爱自己”正成为一种普遍被认同的观念。女性开始正视自我的存在和需要,探索身体、关注健康,然而在信息洪流中,她们不可避免地陷入迷惑。
三万元,这是高慧在产后一年内用于康复项目的消费,Excel里的每一笔支出都是她与身体对话的记录。从怀孕第六个月,她就开始为产后修复做准备,收藏夹里存满了“功课”。

一位怀孕的女性。(视觉中国/图)
“产康是一定要做的,只是选择哪些项目的问题。”高慧按图索骥,把别人推荐的“功课”一一尝试过来:“子宫修复”是让轻微的电流刺激帮助子宫收缩,以期回到产前状态;“卵巢调理”是靠内服肌醇向子宫输送营养;“子宫复位”则是通过按摩让孕期扩大、下坠的子宫回到它应该在的地方。每个项目都价值不菲,但高慧觉得无可厚非,“生育的确很伤元气,需要给子宫更好的条件去恢复。”
几个月后,她的腰围缩回产前尺寸,似乎意味着子宫的确“复位”。但后来高慧在杂志上看到一种说法——子宫原本就会在产后6到8周内逐渐恢复至正常大小。这令她陷入了自我怀疑。
“其实现在我不太确定那些项目对子宫养护有没有用,在当时至少算一种情绪价值吧。”她并不想否认当时的消费行为,“爱自己肯定是没错的。”
45岁的关蔚几乎尝试过市面上流行的所有子宫养护项目,从她发现自己长出拔不完的白头发,进而产生“中年危机”开始,“养宫”就是她抵抗衰老的方式:贴过艾灸,做过“子宫排毒”,还尝试过据称“精油直达卵巢”的卵巢按摩。那些“养宫原理”在她看起来的确都有可信之处,譬如子宫里会残留没有完全脱落干净的子宫内膜碎片、新陈代谢的垃圾、多余的分泌物,如果不在日常做好保养就会引发炎症,外在的表现就是“衰老得比别人更快”。当艾灸的温暖透过小腹传进身体,“养护”这个概念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这令关蔚感到踏实、安心。
像关蔚一样的女性不在少数,在小红书上,过去几个月和经期相关的搜索超过1.8亿,和子宫、卵巢相关的搜索超过8000万,激增的点击背后,是女性群体对身体庞大的探索和养护需求。然而海量信息裹挟着伪科学和商业营销汹涌而来。
商业欢迎关蔚这样的消费者入局。在较发达城市的高端楼盘小区周边,总会出现女性养生体验馆,打出子宫养护的招牌。消费主义吸引那些想要为健康投资的女性,而她们某种程度上也愿意走进这种消费氛围。体验过了种种子宫养护,关蔚并没有向朋友推荐,“连我自己都说不好有没有用”。或许其中某些方法的确有用,但关蔚很难辨别。她仍然能从步行时的呼吸频率和经血量上看得出衰老的步伐渐近,那些新兴的养宫概念反而让她焦虑,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像关蔚一样的女性都是“先觉醒”的一员。她们关注自我的需要,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缺位的是关于女性健康领域的科普。这是留给社会各界的叩问,关于子宫养护的理性声音,需要传递给所有人。
3 从“玄学”回归“科学”
无论围绕着女性的声音有多么纷杂,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医学。正如吴琳不认可“吃多了止疼药会怀孕困难”的说法,那些曾被人们口耳相传的关于子宫养护的“金规玉律”,本质上都是谣言。
关于月经,网络上流传着诸多错误论断。“经期不能洗头洗澡”已经很少被提起,但一个司空见惯的说法是,月经是身体排毒的过程,不少女性担心自己经血量少,毒排不完。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主任医师陈蓉表示,“月经就是子宫内膜脱落伴随一些血液和分泌物,它没什么特殊,也不排毒,按时来就该按时走,3到7天应该干净。”而对于更年期女性群体中流传的“绝经后又来月经是重返青春”,陈蓉希望尤其唤起公众的警惕。“40岁以上的女性月经停止12个月以上,就是绝经。绝经后再出血绝对不是好事,它有一定概率提示女性有恶性疾病的可能,不过也不要过于恐惧,最常见的原因不是癌症而是炎症。所以如果出现,及时去医院就可以。”

陈蓉讲述网络谣言里的月经。
“科学才是子宫养护的指南针。”今天,越来越多女性正在从理性角度寻找养护子宫的方法,拨开“玄学”的迷雾,向“科学”靠拢。
一份关于宫颈癌筛查的报告反映出女性群体对子宫相关的医学认知逐年提升。根据WHO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35-64岁的女性宫颈癌筛查率为36.8%[1]。在2023-2024年间,这一比率超过了50%[2]。每年接受子宫健康检测渐渐成为普遍共识,预防未病也变成她们关注的焦点,关于HPV疫苗接种的讨论一直是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九价疫苗甚至一度“一苗难求”。而随着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剖析和接纳,关于子宫和月经的讨论亦逐渐被“摆上台面”。和刘妍不同,越来越多初、高中女孩也开始在专属的App里记录生理周期,异常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及时发现。从沉默到探索,女性正在夺回身体的解释权与选择权。
覆盖更低的年龄层,拥有更高的关注度,是医学界一直希望实现的目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尹玲表示,女性从年轻时期就要开始关注子宫健康,“子宫健康是女性健康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子宫养护不应仅限于备孕或孕产期,而应成为每位女性当下即行的健康实践。” 事实上,子宫的健康是每天悉心养护的积累,尤其是经期后的7日,陈蓉介绍,“这是子宫内膜不断增长的时候,因此是黄金养护期,应针对性补充子宫修复所需营养。”
从传统中医的视角来看,最佳的滋补方案莫过于药食同源。《本草纲目》里,一种被称为“鱼胶”的食品被纳入药物记载,被中医用于产后抽搦等症,其性“甘、平”。今天,在擅长煲汤滋补的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食用鱼胶的习惯,不过它的另一个名字“花胶”更加广为人知,“养生”是大众给它打上的标签,潮汕地区甚至保留着把花胶当嫁妆的习俗。
能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留下“养生”的赞誉,花胶的效用经过了千百年来的考验。花胶中最具特征的成分是胶原蛋白,尤其深海鳕鱼胶、红鱼花胶等鱼胶品种中的6型胶原蛋白在参与子宫内膜生成、卵泡发育、子宫胚胎着床等阶段,都对子宫有着重要的养护作用。[3]
今天,花胶的养宫效用也已经过现代科研论证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杜冰介绍,“相较于陆生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如猪脚、鸡爪等)或某些植物性胶原蛋白,深海鱼类的胶原蛋白与人体胶原蛋白具有更好的同源性,因此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

杜冰介绍花胶中6型胶原蛋白。
近日,深耕女性健康滋补领域的品牌官栈,联合中国妇女报社、南方周末共同发起“她健康 她未来——‘7日养宫局’”活动,并将投入1亿元资金成立女性健康研究中心,推动子宫健康的机理研究,持续进行临床功效和成分验证,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创新和应用。以此为契机,社会各界将共同编织让女性重掌生命话语权的支持网络,推动医院将盆底肌康复纳入产后常规项目,呼吁HPV疫苗与定期宫颈筛查筑起“双重防线”。

中国渔业协会鱼胶(花胶)分会执行会长、官栈董事长张宇在“7日养宫局”活动现场。
当养护手段从“红糖姜茶”迈向“6型胶原蛋白靶向修复”,当人们回归科学、寻找理性,子宫这个重要的身体器官,才能够回归其缀连生命的“本源”——无论是否孕育新生,一个女性的人生轨迹都将在子宫里留下印记。而她,真正需要的不过是一种选择的权利。选择生育或不生育,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健康的身体,则为她创造出一切选择的空间。
官栈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所有女性提供一种更优的选择,推动女性健康产业完成从“经验”到“循证”的跃迁。每一次经期搜索、每一份临床报告,都是沉默高墙崩塌的证明——真正的女性力量,始于对生命本源的敬畏。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