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岛时评|“不唯名只唯实”,假的真不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21:03:00    

一边是学有专攻,无数身影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奉献;一边是沽名钓誉,有人借光鲜虚假的头衔牟取私利。

近期,随着假参事余鹏翔、假外交官房文军、假院士阮少平、假俄罗斯院士苏文等一个个“李鬼”接连现形,让人不禁要问:这些假名人何以混迹社会多年无人质疑,反而长期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座上宾?是骗子的伪装手段太过高明,还是活动的组织方没有查证、故意放任?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深入分析,原因倒也不难发现。首先就是“头衔崇拜”思维作祟,重要活动少了名人、名家不行,自然就给了骗子表演和发挥的舞台。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上项目搞政绩,热衷造声势、讲排面,一些企业为了带货宣传,热衷找名人名家站台背书。其次,算法的复杂性,导致网络信息真假掺杂,进一步放大了虚假权威。比如,造假者通过密集发布虚假履历,使假身份与伪平台相互背书,误导人工智能将“被重复的次数”等同于“事实的可信度”,以致用户进行关键词检索时,出现谎言“被证实”的无奈现实。这也是“假专家”相较于传统骗子难以暴露的关键所在。

此外,也不能排除极少数单位和个人为达成某些目的,知假请假,和骗子心照不宣、联手唱戏。

“假专家”“假名人”到处招摇撞骗,借助公众基于对权威身份的天然信任,与某些商业机构“共谋”,诱人入局,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比如,假院士阮少平长期为某酒企宣传背书,让人严重怀疑其动机。更有冒充政府官员者,给政府机构和相关单位带来信任危机,降低政府公信力。

杜绝“假专家”“假官员”横行,要多管齐下。“头衔崇拜”的惯性思维要改,被污染了的算法环境也急需净化。对于后者,亟需从技术层面入手,对“伪造信源-交叉背书-信息轰炸-算法放大”等一长串产业链动刀,在数据洪流中筑牢安全底线。在强化监管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身份认证系统的构建。

常言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最关键的,还是从思想深处消除浮躁的心态和功利的价值取向,摒弃形式主义作风,不盲目尊崇权威专家和高大上的头衔,警惕骗术与资本捆绑,树立起“不唯名,只唯实”的社会风尚,那些真骗子、假专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自然会无所遁形。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高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