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作者:李晓
眼下,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如约“上新”,大学新生相继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近几年的通知书“花式”百出:有的典雅古朴,有的简约时尚,有的科技感与文化味兼具……这引得一众网友喊话母校:“强烈要求‘以旧换新’。”
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托着学子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许。作为一次向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契机,不少高校用足了心思,尽可能在有限的载体上展现自身特色,为学生留下良好印象。翻看一些“出圈”案例,不难发现其中的匠心与巧思。比如,复旦大学的通知书仿照传统双层木匣结构,以“复旦蓝”为主色调,以潞绸为封面,浓郁的文化韵味自然流露;盒内还放有两块茶砖,有分享、珍藏之意,邀学子与亲朋共饮、回味人生重要时刻。又如,清华大学的通知书中设有二校门立体纸雕模型,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定制、独一无二。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出对学生工作的用心,更折射出高校对“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坚守。
往深处看,一封录取通知书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得益于其精美的造型、时尚的设计,更离不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实力。换句话说,能够在方寸腾挪中淋漓尽致展示高校的人文精神、历史传统与学科特色等,才是它们花式“出圈”的关键。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经烽火硝烟而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博学通达的师者风范,以及青灯黄卷下奋笔求学的精神……这些都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的软实力,也是一张值得向外界递上的亮眼名片。
在一些“出圈”的录取通知书中,上述这些特色被充分展现。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以书灯形式展现陕北公学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辉煌历程,另附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寄语学子“以书为梯,攀登真理的高峰”。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科技感十足,刻有校长寄语的材料与“梦舟”飞船、天问二号探测器返回舱核心热防护材料相同,其中还放置了“哈工大小卫星梦想遨游计划”邀请函,鼓励学子坚韧不拔、奔赴星辰。
当学生打开通知书,其中的文化寓意也潜移默化浸润着心田,成就了春风化雨的入学教育。由此看,通知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凭证”二字,它以一种更人性化、更具创意感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尝试理解未来的使命与追求。与此同时,通知书还努力传递着高校的育人方向与理念,即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培育怎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又该如何久久为功。
在传播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信息的互动与共享变得简单且迅捷。大学新生们在网上晒出通知书,经由转载、点评,让传播的叠加效应更加凸显。这些通知书也成为高校品牌推介的重要方式,助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与软实力。期待每一位收到这份特殊礼物的学子都能理解其中的诚心与深意,在广阔的天地间策马扬鞭、一展才华。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