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西宁优质叶菜如何征服北上广餐桌——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系列报道之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8:38:00    

八月的河湟谷地,清晨的田垄上已然是一片忙碌:采摘、搬运、分拣、装箱的身影,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图景。

作为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核心产区,大通县、湟中区、湟源县的蔬菜基地正通过“鲜味”撬动千里之外的省外市场!从试种成功的霸王薹到日均万斤的红菜薹,从带着露珠的西蓝薹到水灵的豌豆苗,这些承载着高原阳光雨露的蔬菜,正加速奔向东南沿海,成为都市人餐桌上的“新宠”。

高原“新面孔”带来大不同

8月12日,记者走进坐落于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甘蓝饱满紧实,各类叶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鲜嫩。

这里还有“新面孔”!沿着乡道深入,成片鲜翠欲滴的霸王薹在阳光中舒展茎叶。这个今年首次在基地试种的品种,一经露面便创下可观效益。“咱们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长出的霸王薹饱满脆嫩,品质很好。”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保善飞介绍道。“7月5日移栽,36天左右就能采第一茬,摘完菜心一周后又长新芽,能连续采到10月初左右。”保善飞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触茎秆底部示范采摘手法,“我们专程请了贵州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留主茎促分枝,你看,他们手脚可麻利了!”

田垄间,几位采摘工人正快速收割,割下的菜心在手腕上码成整齐的“翡翠手环”。“目前我们采了7批菜,主要发往深圳,已经发出了700余件,每件23斤,能卖到120元左右。”保善飞指着地头堆放的菜筐说,“刚开始只敢种10亩试水,现在又扩了70亩,广东客商天天催着要货!”

“紫色黄金”从这里走向全国

8月13日,走进位于湟中区朱家庄村的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正忙着观察菜薹长势。放眼望去,成片的红菜薹在微风下轻轻摇曳,格外动人。

作为蔬菜界的“紫色黄金”,红菜薹不仅富含钙、铁、维生素C等人体必需营养素,更以“短平快”的种植优势成为农民增收利器。“2天至3天就能采摘一次,目前已经采到了第2茬,每天能采摘1万余斤!”钟光言说。

这里是红菜薹生长的理想“温床”。当地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疏松的土壤,使得产出的红菜薹口感清甜爽脆,多了几分自然的鲜香,一经上市便迅速成为抢手货。目前,订单主要发往深圳、东莞、长沙等地,凭借品质优、口感好的特点,这里的红菜薹在外地可谓供不应求。“2018年试种了200亩,2019年正式开始种植,今年又扩到了800亩,收成很是可观!”算起经济账,钟光言满脸笑意。

个性化供给“唤醒”省外食客味蕾

来到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的西蓝薹浮动着淡青色的光。采摘工人指尖轻掐茎秆底部,整株西蓝薹便带着晨露的清润“跃”入竹篮。叶脉间流淌的露水与泥土的芬芳,共同勾勒出田垄间最鲜活的画面。

“我们自5月开始种植,9月底采摘完成。亩产能达到2000公斤到4000公斤,全部发往外地,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都大受欢迎!”公司负责人王显付介绍道。

刚刚引入第二年的西蓝薹,外观上融合了西蓝花的紧实花球和芥蓝的修长茎秆,口感嫩滑,香气独特,无论是清炒、白灼还是凉拌,都能展现出绝佳的风味。“深圳那边喜欢吃茎干,北京上海的客人则喜欢吃花薹。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供给。”王显付说。

在基地的另一侧,翠绿的豌豆苗在阳光下水灵灵的,显得格外诱人,来自大通县城关镇寺咀村的马立军穿梭在田间,熟练地将豌豆苗掐下放在筐中,临近11点,他已经采了不少:“我已经干了七八年了,从这里建棚开始,每年的豆苗采摘季我都来,能挣不少呢!”鲜嫩的豌豆苗采摘下来后,将直接转运至冷库,经预冷、包装等程序后,直接采用冷链物流方式发往广州、上海等地,让“鲜”味更持久。

采摘豌豆苗按“计件”工资计算,上海食客喜欢吃“豆杯”,是指去掉茎须后留下的叶苞,而北京食客则喜欢吃“豆须”,即豌豆尖上的须苗。不同的部位价格不同,采摘方式也有差异,摘得快的工人每天能有200多元收入。据了解,仅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每天便能够带动务工人数300余人次,整个生产周期可带动1800人次就业,人均收入达1.6万元左右。

冷凉气候孕育豆苗独特风味

在湟源县寺寨乡烽火村,田间地头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嫩绿的豌豆苗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俯身忙碌在田间,手指灵巧地将鲜嫩的豆苗采入筐中。今天摘下来的豆苗将放入冷库预冷,第二天发出,24小时内就能端上北京、上海的餐桌。

“我们这边海拔有3000多米,早晚温差大,黑土地里长出来的蔬菜叶片厚、豆味浓,云南那边的采购商过来都赞不绝口!”青海忠世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生忠告诉记者。今年基地选育了云南的品种,该品种在温度超过23℃时便不再生长,西宁的冷凉气候为苗子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在霜冻期到来之前,能供8茬至9茬。

挑选、包装、称重……加工车间里,有20来岁的年轻人,也有70多岁的老妇人,翠绿的豌豆苗在她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就有了新模样。采摘豆苗的人力需求大,从地头到车间,日均的用工量能达到七八十人。“我每年能带动周边农户约7000人次参与务工,平均工资能达到160元,同时间接带动了周围百余户人家增产增收,从供种、播种到采摘、加工、销售,都全程免费提供帮助。”谈起豌豆苗产业如今的成效,吴生忠满是自豪。

当最后一筐豌豆苗装上冷链车,夕阳已为远方的高山镀上金边。在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版图上,西宁冷凉蔬菜正以气候优势为笔,书写着独特的生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