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疆文化·文物说|官窑御瓷大雅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0:47:00    

《内蒙古日报》(2025年8月19日10版)。

自白

慈禧钦点的瓷碗

□高莉

  我是一只精致漂亮的“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说起我的身世,和慈禧太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时针回拨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天,在紫禁城的一处画室里,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师正全神贯注地在画稿上勾勒着。笔尖下,紫色的藤萝花花瓣层层叠叠,花朵娇艳欲滴,藤枝蜿蜒曲折,宛若在微风中摇曳;葡萄圆润饱满,颗粒分明,让人不禁联想到丰收。最灵动的是栖息于花朵枝头的一只小鸟,细腻笔触描绘的羽毛,栩栩如生。

  画师深知慈禧太后的喜好,将这幅花鸟图案画好后,连同画案上的一厚叠精妙画稿,一同装入一只考究的檀木匣,交给内务府造办处。造办处将画稿呈请慈禧御览后,由督陶官在木匣口贴了皇室专用封条,派遣使快马送往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画稿上的图案将在各式瓷器上凝结。

  充满诗情画意的花鸟图案被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定格在我身体上。虽然我出身于皇室,但你们可知我们这批兄弟姐妹差点夭折。

  生不逢时,我们欲问世时,正赶上清朝国力衰微,民生凋敝。那天,江西巡抚跪接圣旨和装着画稿的匣子时,双手颤抖,汗珠顺着官帽下斑白的双鬓流淌如注。与他一起跪着的景德镇御窑厂大小官员,个个屏气敛息。因为烧制我们这些“大雅斋”款瓷器需要不菲的经费,捉襟见肘的财政让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奏请“暂缓烧造”。于是,我们的问世就被搁浅下来。

  对于慈禧太后的宫廷用品,能被恩准“暂缓烧造”已经是景德镇御窑厂等大小官员的侥幸。他们不敢怠慢,四处筹措经费,终于先烧制出两批“大雅斋”瓷器交差,我便是其中的一件。

  我的口径为25.2厘米,底径12.7厘米,高11.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内壁施豆青釉,莹润光洁,外壁以青金石色蓝釉为地,蓝釉深沉浓郁。口沿下红彩楷书“大雅斋”,旁边钤椭圆形红彩篆书“天地一家春”印章款。碗底施青釉,施矾红彩楷书“永庆长春”。

  大家可别以为我身体上这些款识是点缀。“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这里是慈禧太后进宫初期居住地,有许多她与咸丰皇帝的美好回忆。

  “大雅斋”是“天地一家春”中一处宅室的名称。咸丰皇帝让慈禧代阅奏章,慈禧趁机参与政事,为咸丰出谋划策。于是,咸丰御书“大雅斋”,制成匾额,赐给慈禧。“大雅”,是咸丰对慈禧的赞美之词。后来,慈禧将“大雅斋”作为自署的斋号,还有专用的“大雅斋”印章。“永庆长春”,则是光绪时期官窑瓷器的吉语款,通常在“大雅斋”瓷器的底部。

  如今,我端坐在包头博物馆的展柜,人们顺着我身上的这些显著特点,可以触摸到晚清宫廷文化的脉络。

官窑御瓷大雅斋

□高莉 通讯员 刘伟


  走进包头博物馆“西北巨埠——包头近现代史陈列”展厅,目光立即被展柜里一只蓝釉粉彩花鸟纹碗吸引。碗口沿下矾红彩的楷书“大雅斋”和篆书“天地一家春”印章款识,与碗的蓝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醒目。

  “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的私人堂款,“天地一家春”则是慈禧初入宫时的居住地。这两方款识出现在瓷器上,表明这类瓷器是专门为慈禧烧制的宫廷用瓷。

  清末,时局动荡,数不清的宫廷珍宝岌岌可危。“大雅斋”款瓷器作为晚清宫廷瓷器的佼佼者大量流失,成为文化记忆的伤痕。

  包头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最早栖身故宫博物院。在文物资源优化配置的历史契机下,20世纪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将这件宝贝赠与内蒙古博物馆(今内蒙古博物院)。90年代初,内蒙古博物馆结合包头博物馆馆藏特色,忍痛割爱将碗捐赠。

  珍贵文物历经两次捐赠,绝非易事。从故宫博物院到内蒙古博物馆,再到包头博物馆,每一次文物交接对双方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是一场重大考验。运输需要特制的防震、防潮包装,沿途路线的规划,严谨的交接手续,由专家团队定制存档保护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文物工作者对文物的敬畏与守护。

  包头博物馆征集保管部的刘伟介绍,“大雅斋”款瓷器在民国时期出现大量仿品,在甄别特别困难的情况下,这件脉络清晰的“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就更显珍贵。

  从款识来看,“大雅斋”楷书款和 “天地一家春” 篆书印章款字体规整,笔画有力,矾红彩色泽纯正,具有典型的晚清官窑款识特征。从工艺上分析,釉色、粉彩绘画、胎质等方面都符合晚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工艺特点。例如,青金石色蓝釉的质感、粉彩颜料的粉化效果、工笔画法的细腻程度等,都是真品的重要标识。

  碗外壁所采用的青金石色蓝釉属于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高温蓝釉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的蓝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晚清时期独特的工艺特点。蓝釉发色均匀,釉面光滑细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氧化钴的呈色稳定,使得蓝釉呈现出深邃而浓郁的色泽,为整个器物增添了庄重典雅的气质。

  碗外壁的花鸟图案采用粉彩工艺绘制。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瓷器新品种。特点是在彩绘时加入含砷的玻璃白料,通过对玻璃白料的不同比例调配,使画面呈现出浓淡、明暗、深浅等多种层次变化,具有粉润柔和、秀丽雅致的艺术效果。在“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上,粉彩工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你看,这处藤萝花的花瓣,通过粉彩的晕染,从花蕊到花瓣边缘,颜色由深到浅,过渡自然,生动地表现出花朵的立体感和质感。葡萄的绘制也是如此,利用粉彩的特性,将葡萄的圆润饱满、晶莹剔透表现得十分到位。”刘伟的手指隔着展柜玻璃引导着记者的目光。

  “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在彩绘技法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工笔细描花卉、藤枝等图案,画师们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勾勒出每一个线条,使图案轮廓清晰、形态逼真。描绘葡萄等果实的时候,结合了没骨画法,不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色彩描绘物体的形态和质感,使果实富有立体感,看上去更加生动自然。在画面的一些部分还运用了兼工带写的技法,既有工笔的精细,又有写意的洒脱,整个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矾红彩则在瓷器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鲜艳夺目,与青金石地蓝釉形成鲜明对比,使款识更加突出醒目。矾红彩的烧制同样需要精准控制窑温,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最终的色泽和呈色效果。“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上的矾红彩款识色泽纯正,笔画清晰,说明当时的工匠对红彩烧制工艺掌握得十分娴熟。

  “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不仅是件能够诉说跨越时空传奇的精美文物,更承载着几代博物馆人守护文化遗产的心血。

观点

晚清的审美风尚

张海斌

  “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宛如一部立体的晚清宫廷文化史书,以细腻的笔触与精湛的工艺,向世人讲述着曾经的故事。它不仅是古代匠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也承载着慈禧太后的情感印记与时代的审美风尚。

  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清末官窑瓷业逐渐呈衰落趋势。咸丰年间,官窑因战事曾一度停烧,同治朝虽然恢复生产,但元气大伤。“大雅斋”款瓷器将原来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缠枝花卉题材纹饰换为各种灵禽花卉,绘画施彩精美,佼佼而出,独步一时。

  “大雅斋”款粉彩花鸟纹碗在工艺上代表了晚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较高水平。碗的青金石色蓝釉烧制难度很大,需要精准控制釉料配方和窑温,才能达到均匀、柔和的色泽效果,这反映出当时御窑厂在制釉技术上的深厚功底。

  碗壁上粉彩绘画工艺精湛,工笔技法运用娴熟,花鸟纹的线条勾勒、色彩渲染都十分细腻,体现了画师高超的绘画技巧。矾红彩款识的书写和烧制恰到好处。红彩鲜艳夺目,与整体装饰风格协调统一,展示了“大雅斋”款瓷器在工艺上的卓越成就。

  “大雅斋”款瓷器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晚清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款识 “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反映了慈禧太后的个人喜好。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多为花鸟等题材,具有浓厚的文人书画气息,既体现了宫廷艺术对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吸收融合,也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一种风尚。

  晚清国力渐趋衰微,“大雅斋”款瓷器异样的奢华为制瓷业添了一道独特风景,堪称晚清最著名的御窑瓷器,对于中国近代陶瓷史而言,是颇为重要的一章。后人通过对 “大雅斋”款瓷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宫廷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政治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信息。(作者系包头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史话

清朝官窑的绝唱

  提到“大雅斋”款瓷器,不得不从慈禧太后说起。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丰元年(1851年),16岁的她被选为秀女,次年五月进宫侍咸丰帝,此后一路晋封。咸丰帝死后,其子载淳继位,慈禧被尊为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

  大雅斋是慈禧太后在圆明园中绘画习字的画室,咸丰皇帝赐“大雅斋”匾额。清人吴士鉴在《清宫词》中写道:“大雅斋中写折枝,丹青钩勒仿笙熙。江南供奉虽承旨,不及滇南女画师。”由此可知慈禧对绘画的喜爱。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洗劫,焚毁了圆明园,大雅斋化为灰烬。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为满足慈禧太后的意愿,下旨重修圆明园。重修慈禧居所时,建筑及其中用器都要用有“大雅斋”和“天地一家春”这两个具有纪念意义款识的瓷器。“大雅斋”瓷器成为慈禧的专用瓷。

  “大雅斋”款瓷器的烧造,遵循康、雍、乾祖制,先由内务府造办处按照慈禧的喜好出具画样,再由慈禧批准,最后交到景德镇御窑厂进行绘制烧造。

  这批瓷器数量不少,所需经费不菲,而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财政极度匮乏,所以直到一年后的光绪元年,才烧制出第一批“大雅斋”款瓷器,次年又烧制出一批。因此,“大雅斋”款瓷器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烧制最多。这两批瓷器器型多样,款式精美,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体现出慈禧太后的审美喜好。瓷器的图案多以花鸟、藤萝、水仙等花卉植物为主,风格清新秀丽、婉约柔美,展现出宫廷艺术的精致与典雅。这些瓷器不仅用于宫廷日常生活,还用于陈设和赏赐等。

  重修圆明园、继续烧制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器,庞大的资金缺口导致朝野上下反对的声浪持续高涨,这项工程只能被迫停止。不久,同治皇帝去世,“大雅斋”便成为慈禧太后内心深处的美好回忆。

  “大雅斋”款瓷器,是继乾隆瓷器后的又一巅峰,也是清朝官窑的最后绝唱。(刘伟 供稿)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沙志媛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