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火腿椅”的前世今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9:35:00    

  在西南联大复原教室内,一排排质朴的木椅静立在时光里。它们被联大师生亲切唤作“火腿椅”——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彼时山河破碎,学校甫一建立便陷入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而这种兼具课桌功能的简易木椅,因节约成本、节省空间成为课堂标配,又因形似云南当地火腿而得称。正是这一把把“火腿椅”,默默承载着西南联大教室那段交织着风雨与烽火、坚守与从容的前世今生。

西南联大复原教室

  前世:暴雨与烽火中的坚守

  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的铁皮教室总被两种声音笼罩:一是雨季的暴雨拍打声,二是烽火中的警报尖啸。但教室内的师生,总能在喧嚣中透出从容。

  雨季的昆明,暴雨常倾泻在铁皮屋顶,雨点砸落的声响如千鼓齐擂,盖过教授的讲课声。一次,陈岱孙教授三次提高音量仍难抵雨势,索性合拢讲义,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停课赏雨”四字。刹那间,满室焦灼归于沉静。百余名学生随他一同屏息,听铁皮屋顶震耳的轰鸣,听檐下茅草漏雨的滴滴答答,在天地交响中,完成这一场特殊的“自然课”。

  除了暴雨声,常常响起的还有日军空袭的警报声。“跑警报”成了师生日常,却从无仓皇。警报响起,师生从容走出教室,奔向校后山躲避,一躲便是四到八小时。汪曾祺说,“跑”字比“逃”“躲”更精准,“于紧张中透出从容”。即便如此,联大师生也并未停课,而是积极制定应对策略,调整学校课时:早七至十时、下午三至六时授课,每节课缩至四十分钟,仅五分钟的课间,使面对距离较远两教室的师生一下课就得飞奔赶课。警报未除,教授已在郊外续讲课程;轰炸过后,教室便紧接恢复琅琅书声。联大虽身陷苦难,但治学的灯火始终未灭。

  今生:木椅上的精神传承

  如今,复原教室里的“火腿椅”仍在履行使命。轻抚椅面斑驳的纹路,那段岁月的温度触手可及。在这些木椅上,曾诞生过世界领先的学术成果,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教室外的十字小路上,冯友兰与金岳霖曾相视大笑,那句“到了天地境界了”的寒暄,恰是学者们在烽火中坚守学术的生动注脚。

  “火腿椅”早已超越物理形态,成为“刚毅坚卓”校训的具象符号。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表示,它不仅是艰苦办学的见证,更凝结着困境中的创造力与守望相助的温情。这种精神从未尘封:它提醒当下的教育,无论面临何种挑战,唯有坚守初心,才能培育栋梁;它激励新一代学子,前人在如此艰难中尚能创造辉煌,身处盛世更应勇攀高峰。

  一把把“火腿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灯塔。它们静静诉说着西南联大的教室虽已远去,但那份在风雨中从容、在烽火中坚守的精神,永远照亮着教育的征途。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周蓉 刘振杰 王雪妮 张镇禧


来源:云南网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