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兴兴 宇树科技供图
“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技术研发上,顾不上其他,毕竟市场只认技术不认楼,对吧?”
“产品是由工业设计、生产制造、零部件、可靠性、认证、无线通信等细节构成的,哪怕一个螺丝钉、一根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到非常极致才行。”
一定要挖掘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足够好,“因为目标和热爱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4月的杭州绿意正浓。从主城区往东南而行,驱车驶过钱塘江大桥,一排排错落林立的现代化建筑涌入视野,这里便是滨江区了。
这是一座古老土地上崛起的新城,因数字经济产业发达、高新技术企业集聚,被誉为“天堂硅谷”,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便位于此处。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公布,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入选。他是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唯一的“90后”,作为年少立志的典型,很小的时候,王兴兴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有价值的新东西,从而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国家的创新需要年轻一代贡献力量。对于王兴兴这样的创新创业者而言,他们的使命不再是接近全球技术与产品的“天花板”,而是——突破它。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熟悉王兴兴的人都知道,他右手食指上有一层老茧,左手食指至今留着做手工的一些刀痕。但这也是一条实现梦想的自我成长之路。一谈到机器人,他的眼中便闪着光亮,语速明显变快。
后浪奔涌,以王兴兴为代表的“90后”群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大步流星地迈向时代的舞台中央。他们向世界证明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完全拥有挑战与创新的卓越能力。这股新生代的活力,令人倍感振奋与期待。
01 从“车库”到全球舞台
主导投资宇树科技的极客公园创始人、变量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鹏,至今仍记得与王兴兴的第一次会面。
那是2017年,王兴兴创业的第二年。
他们的会面地点在王兴兴的办公室,位于杭州滨江区一栋不太起眼的楼里。找不到门牌,进去看不到工位,“二三十平方米,感觉是车库,堆着各种零件和没装完的机器狗部件,有两只装好的机器狗。”张鹏回忆。
找不到地方聊天,两个人就在过道的沙发上聊了两个多小时。
那时的王兴兴身上还带着刚出大学校门的青涩,和张鹏接触过的很多创业者不同,王兴兴没有特别耀眼的学历,没有留学经历。
但聊完天,张鹏明显能感觉到他的技术天赋和极度的求真务实态度,“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积累,这种积累来自对所从事领域的强烈热爱与足够专注,能感觉到他是在真正做产品与技术”。
哪怕是现在来看,位于杭州滨江东流路88号的宇树科技总部仍然朴实无华:没有炫目的玻璃幕墙,没有豪华会议室,公司楼顶就是测试机器人的场地。
“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技术研发上,顾不上其他,毕竟市场只认技术不认楼,对吧?”王兴兴说。
刚开始创业时,王兴兴在朋友家里蹭住,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沙发不够长,他只能耷拉着腿睡觉,“那一个多月,腿一直很痛”。
眼尖的网友还发现,在王兴兴早期上传某分享平台的机器人测试视频里,有一个画面是他坐在地上测试,鞋底脱落了一块。
宇树科技创始合伙人陈立是王兴兴的大学同窗,他告诉记者,王兴兴似乎并不在意生活的细节,但是,对于研发,王兴兴却是个“细节控”。
“产品是由工业设计、生产制造、零部件、可靠性、认证、无线通信等细节构成的,哪怕一个螺丝钉、一根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到非常极致才行。”记者注意到,王兴兴在描述宇树科技的产品外观时,经常会使用“精简”“漂亮”和“流畅”这样的词语。
这种技术审美还多少带有理工男特有的浪漫。宇树科技第一代机器狗产品叫“莱卡”,那是世界上第一条替人类探索太空的小狗的名字。
其实,不止于浪漫,他的内心有着更大的追求。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兴兴曾透露,“宇树科技”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家企业,更是一棵不断生长的科技之树,在广阔的宇宙中枝繁叶茂,最终点亮人类的未来生活。
创业初期,这个当时连自己的未来都不确定在哪里的年轻人,心中已经装着人类的未来了。
从2018年至今,宇树科技几乎每年都会带来新的产品。
“目前,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已应用至巡检、救援等场景和电力、石化、农业、矿业等行业,助力其他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陈立介绍,作为全球首家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并最早实现行业落地的公司,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销量占全球出货量的60%—70%,中大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全球领先,业务范围覆盖全球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02 热爱可抵万难
宇树科技的开局,源自一只名叫XDog的机器小狗。
在多个场合,王兴兴都提到过这只小狗。如今,它在宇树科技的展厅中被摆放在起首位置。旁边的介绍牌上,研发时间写的是2013年。
这一年,王兴兴来到上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着手小型化电动四足机器人的研制。项目的起步非常艰难,当时国内外研究都集中于液压驱动式的技术方案,对于如何使用电驱动技术实现具有良好机动性的四足机器人方案并不明确。
为什么要选择做电驱动的机器狗?
王兴兴给出了这样的理由:“那时候并没有太多资源和资金,液压驱动力量虽大但成本很高,电驱动技术方案可以大大简化机械结构,降低制造成本,会使四足机器人更加普及。”
据导师贾文川观察,王兴兴完全是兴趣驱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废寝忘食,连节假日都坚守在实验室。有一次,他凌晨3点钟还在实验室调试机器人,被学校保安当成了小偷。
这个不爱社交、连吃饭都喜欢独自一人的青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机器人研究上。
王兴兴的本科院校浙江理工大学曾公开他的借阅书单,书单显示他借阅的图书涉及电子、编程、动力控制、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一本名为《游戏编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书,他前前后后借阅了7次。
刚上大一,他就用不到200元的成本,手搓了一个双足机器人。他还向学校申请了1万元的科研经费,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完成了实现手指多自由度力反馈的装置,并以此申请了人生第一个专利。
热爱的种子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
高二时,他用从书本杂志上学到的电池知识,做成了一块化学充电电池。
读初中时,他想做一架木质的航模飞行器,没有砂纸,就用水泥地来磨木板。
读小学时,他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废旧纸板,制作了一台风力小车。
…………
时间回到2015年上半年,这一年,王兴兴就要硕士毕业了。为了把XDog做完,顶着压力,他申请了延毕。
2015年年中,王兴兴用这只以延毕为代价换来的机器小狗,参加了上海的一场机器人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奖金是8万元。
他做成的这只小狗,关节电机是盘式无刷电机改装,控制系统代码全手写,总成本不足2万元,远远低于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或实验室的四足机器人。
“可以说,XDog开创了全球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机器人的技术先河。”2015年,他公开了机器狗电驱动方案,比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早一年公布,与此类似的技术方案也是后续很多机器狗公司沿用的方案。
但是,正如王兴兴所说,很多事情往往不可预计,只能朝着差不多的方向往前走。
在那次比赛上,王兴兴认识了几位投资人,他想拉点投资创业。但那个时候,机器人应用的前景并不明朗,加上略显草根的背景,王兴兴屡屡碰壁。同年5月,王兴兴被深圳大疆公司录用,南下工作。
没承想,王兴兴在毕业前上传某分享平台的XDog测试视频,被转载到了国外,意外地先在国外科技媒体上火了,此时有投资人找上他,也有一些电话打过来要买XDog。
梦想照进现实。彼时刚工作了两三个月的王兴兴,果断辞掉工作,开始创业。
于是,就有了宇树科技。
在创业初期,王兴兴也面临着不少质疑。对此,他很淡然:“如果一个创业方向在早期不被人怀疑,那么很多情况下说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当大家都看到这个机会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机会了。”
凭借着硬核技术和成本意识,宇树科技通过自研和底层创新,构建起了深厚的技术壁垒。“我们坚持在机器人核心部件如电机、传感器上实现自主研发,替代进口高价配件,如我们的自研高性能伺服电机成本仅为国际品牌零售价格的1/10。如此一来,我们机器人的定价才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推动了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王兴兴说。
03 行至更高处
2023年,宇树科技开始入场人形机器人。
得益于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长期的技术沉淀,“从0到1”研发首款双足机器人,宇树科技只用了半年时间。
“以前要一至两年才能让人形机器人学会走路,现在利用AI算法训练,一个月就能实现。”王兴兴介绍,AI算法训练之下,数据采集是刚需。所以,宇树科技也做了一套比较简单的轻量化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模仿学习和深度强化学习来提升训练效率。
如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历经四度迭代,从最初的学会走路、上下楼梯、跑步,到现在学会跳舞。继去年年初宇树H1机器人实现全球首次电驱人形机器人原地后空翻之后,今年3月,宇树G1机器人成为全球首次完成原地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当下,机器人的购买主力多是科技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是将机器人当作一个平台,进一步开展研发,去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和配套功能。
那么,我们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大量普及还有多远?
“还需要不少时间,不过目前机器人AI技术进步非常快。”王兴兴解释,在现在的AI技术条件下,机器人无法自我感知和理解自己的身体,它对自己所处世界的理解是完全不够的。也就是说,当下的人形机器人还未实现在复杂场景中的通用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开放式任务中的泛化能力不足,因此难以处理需要常识推理的复杂任务。
“我一直感觉,当通用机器人或通用AI完全成熟后,再回看现在的社会,就跟我们看原始人差不多。”王兴兴也一直期待着,像人类一样具有智能并能够理解、感知和创造各种事物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可以出现,这也是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至高目标。
科技创新常源于异想天开。
“除了跟人一样大小的人形机器人,未来还可以做更小更小的人形机器人,也可以做更大更大的人形机器人。”关于机器人,他还想到了跨尺度智能,“比如说,我们可以做100万个细胞那么大的人形机器人,生病的时候,只要把100万个人形机器人打到身体里面,就可以修复身体组织。”
尽管如今的王兴兴非常忙碌,但他仍保持着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他还会不时跳脱出来,站在高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怠慢和骄傲”,他似乎一直保持着谦卑。
谈及青年人的成长,王兴兴则建议,一定要挖掘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足够好,“因为目标和热爱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的确,人生似乎从来不是“爽剧”,总会遇到种种挑战,但只要心怀热爱,总能奔山赴海。
创业近10年,王兴兴的脸上少了青涩,多了笃定与自信,他怀揣着少时的梦想与新一代青年创业者的使命,向着更高处进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1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