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市农科院向种图强 创“芯”动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9:36:00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姜法祥 摄影报道

6月27日,在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上,“优质多抗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烟薯25的培育及应用”,一举摘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

这是十年来烟台市农科院再次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既彰显了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行业竞争力,也是其持续推动种业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重要体现。

建强“芯片”,向种图强。作为烟台农业科研的排头兵,多年来,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产业需求,聚焦产业瓶颈,持续推进种业创新。

从犁开春泥到粮食满仓,从这里走出的烟台良种正为粮食连年丰产增产输送源源不断的“芯”动力。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市农科院自诞生之初就将创新基因融入血脉。67年风雨兼程,谱写了一部绵延不绝的烟台农业创新史:他们选育出的“蚰包麦”,在黄淮麦区首次突破500公斤/亩,开创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的先河;他们的“快中子诱发甘薯下胚轴不定芽突变育种方法”,解决了半个世纪以来无性繁殖易形成嵌合体的世界性难题;他们选育的“烟单十四号”玉米单交种,开创我国紧凑型玉米先河……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育种

几十年来,市农科院大品种、大成果、大专家不断涌现。徐沛然、方正、姜鸿明、崔广琴、吴桂本等一批有远见、有格局、有领导才能、可以带领团队跨越式发展的领军人才,带领团队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不仅培养了大量后备力量,更推动了一批优势学科持续数十年蓬勃发展。

历经几代科研人员的接续奋斗,市农科院的科研精神和价值追求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老一辈科研人员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宝贵品质,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凝聚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和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铸就了烟台农科院人独特的精神品格。

正是这种精神品格,让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低谷中奋进,始终挺立于农业科技的最前沿,为烟台乃至全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如果没有守正创新的传承,就不会有今天新品种竞相迸发、育种水平持续提升的大好局面。”市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副所长李林志说。

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基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建院起,市农科院就始终紧扣这个目标,大力推进种业创新。

市农科院在解决无性繁殖易形成嵌合体的世界性难题、攻克小麦全蚀病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培育出的“烟农15”“鲁麦14”“鲁麦21”“烟农19”“烟农21”五个品种推广面积均超亿亩。

自烟台市农科所开创小麦高产育种先河以来,市农科院屡破重要关口:水浇地亩产500公斤、800公斤,旱地亩产700公斤……一次次跨越,标志着我国小麦育种不断迈向新高。他们在小麦育种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荣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烟农1212”连续7年16次由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在多省份多点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两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刷新全国冬小麦旱地单产最高纪录,实现了小麦高产育种技术的新突破。

要让人民不但吃饱,还要吃好。市农科院选育的“烟农999”打破了小麦“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魔咒”,实现了既好吃又高产的育种目标。如今,“烟农999”已成为全国十大推广品种之一,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

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正深刻重塑传统育种模式。市农科院积极拥抱时代变革,将分子育种、生物育种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入小麦育种中,大幅提高了育种效率和性状改良精准度。

“传统杂交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而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现代生物育种的核心工具,能够精准靶向目标基因,极大提升育种效率。”市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所负责人孙晓辉说,团队成功靶向敲除小麦白粉病感病基因,培育出高抗白粉病且产量稳定的优质新种质,育种周期较传统方法缩短40%以上。

烟台小麦育种,正从“经验筛选”走向“精准设计”的新阶段。

让新品种加速走向市场

2023年7月,“金阳蜜珠”樱桃番茄新品种成功转让,实现烟台市蔬菜品种转让零的突破;10月,“烟金蜜”苹果新品种以66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实现烟台苹果种业创新新突破;2024年5月,“烈焰飞雪”“仙子小髻”“冰晶粉唇”3个蝴蝶兰品种成功转让,实现烟台花卉种业创新突破;6月,“香妃”“樱妃”大樱桃新品种成功转让,实现烟台市大樱桃种业的突破;9月,花生新品种“烟农花9号”实现生产经营权转让,实现了花生育种的新突破……

短短几年间,市农科院在蔬菜、苹果、蝴蝶兰、大樱桃、花生等领域的新品种接连成功转让,实现烟台市种业创新的多项历史性突破。

“烟金蜜”苹果新品种以668万元价格转让

新技术、新成果如何快速走向市场?这一切成绩,离不开以市场为导向的务实理念。

有科研人员曾坦言,过去更注重埋头科研,不熟悉市场需求,所以成果不对路、市场不认可,导致科研与产业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

这也就是说,一个好品种必须契合消费需求,必须跳出传统思维,紧盯市场动向,放眼全产业链发展。

为此,市农科院积极鼓励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市场、了解市场、对接市场,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育种方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评价品种好不好,以前靠经验,现在靠市场。”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李涛说,近几年,蔬菜团队召开多次蔬菜新品种观摩会,广泛邀请企业和合作社等参与评价,助推优良品种快速转化推广。

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市农科院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31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3项、省部级奖项95项,充分体现了市农科院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

辉煌属于过去,未来更加可期。市农科院人将继续聚焦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续写农业科技新辉煌。

责编: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