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王集团宽敞的办公室内,记者第一次见到了李书田。与大家熟知的赵王集团董事长的身份不同,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财报或奖杯,而是占据醒目位置的一整排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
采访当日,他刚送走几位慕名而来的访客——他们并非为商业合作,而是专程来与他探讨一味古方的配伍。这次,让我们暂时抛开他一手缔造的商业传奇,了解一下他作为中医文化传承者的另一身份。

01
从小种下中医的根
“中医,是我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李书田的声音带着一种老友般的亲切。他的故事,得从幼时说起。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的他便识百草、辨经络。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过他忙碌的身影。
那时候,大夫资源稀缺。祖辈医术好,心肠热,十里八乡找上门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可这份悬壶济世的热忱,却常常换来家里“入不敷出”的窘境——看病的多,收费的少。乡亲们的疾苦他看在眼里,但现实的柴米油盐也沉沉地压在肩上。
1982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重压,李书田做出了一个看似与医道南辕北辙的选择:他毅然放下了追逐的药箱,承包了一辆汽车,车轮碾过尘土飞扬的道路,驶向了未知的运输业。这并非对中医的背弃,而是为守护心中那份济世情怀寻找更坚实的经济支撑。
从一辆车起步,他的商业天赋开始迸发。1984年,他联合十几户村民,组建了小小的马庄汽车队。车轮滚滚,如同他事业的引擎,轰鸣着向前。到了1990年,这支车队已壮大为拥有150多部汽车的庞大规模,跻身全市顶尖运输企业之列。
然而,李书田的创业版图并未止步于车轮之上。就在运输业风生水起的1986年,一个飘散着酒香的梦想开始酝酿——他着手筹建了邯山酒厂。1990年,酒厂正式更名为“河北赵王酒业有限公司”,开启了品牌化的新篇章。
如今的赵王集团,已从当年的一味草药、一辆卡车、一缕酒香,生长为根系深厚的商业生态。旗下不仅拥有多条现代化白酒自动灌装线,年产能突破万吨,产品线覆盖数十种佳酿,其触角更延伸至国际贸易、文化旅游、生物科技、医疗养老、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构筑起一条生机勃勃的全产业链,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
02
一个“倔老头”的回归
只是,随着商业版图的不断拓展,李书田心底的药香从未散去,那个关于中医传承的梦想,反而在岁月沉淀中愈发清晰。
“好多人会觉得奇怪,”他自嘲地笑了笑,“说我商业做得风生水起,都到花甲之年了,却偏偏要‘砸钱’办医院,还天天蹲在药房里翻药材、看药方,活脱脱一个守着老铺子不愿挪窝的‘倔老头’。”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说道,“其实啊,这一切都源于我心底的一个执念,一个早在几十年前就深深种下的根。”
他的思绪飘回了祖辈赤脚行医的年代,在那时,他见过最实在的事儿:有农民兄弟,揣着汗浸湿、揉得皱巴巴的几毛钱来抓药,拿回家煎了,硬是把家里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他拉着你的手,那感激劲儿,能让你记一辈子。”李书田的眼中闪着光。“那时候我就刻骨铭心地明白,中医不是玄乎的学问,也不是锁在柜子里的老古董。它是能实实在在托住人命的东西。所以后来我搞车队、建酒厂,心里也始终没敢忘这份关于中医的初衷。”
他总觉得,中医是活的,是能照着新时代的亮光添新篇的大学问。怀揣这份信念,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李书田毅然决定创办一家医院。
2017年,历经多年精心筹备,邯郸和中医院正式落成开诊。那天,站在崭新的医院大楼前,李书田眼前浮现着走街串巷看病的祖辈,还有自己年少的坚持,有些百感交集。
“说到底,就是想给中医搭个结实点的台子,让这份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能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惠及更多人。如今啊,这颗埋藏了几十年的种子,总算破土而出,开花了。”这是他创立这所医院的初衷,更是多年来矢志传承中医文化的一份厚重交代。

03
药香里不变的赤诚
步入邯郸和中医院的门诊大厅,古朴典雅的木格窗棂与现代明亮的候诊区相得益彰,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药香;诊室内,老中医悬腕诊脉的身影与智能化的病历系统和谐共存。
而其中,药房是李书田最常驻足的地方。成排高大的百子柜内,存放着他亲自把关、严格筛选的道地药材。每有一批药材新到,他总要细致观察药材的色泽、气味与形态,确保每一味药材都货真价实。“药好,方子才灵,这是根本。”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中医药精髓的坚守。
尤为珍贵的是,这所现代化的医院,深刻延续了李书田早年随祖辈学医时那份扎根泥土的精神血脉。医院不仅特设了平价门诊,为困难群体制定了一系列切实的帮扶措施,更将“皱巴巴的毛票也能救命”的朴素信念,转化为温暖人心的制度保障。
每周一次的“惠民义诊日”就是该院的一大特色。这天,就诊区常常排起长队,李书田总会亲自到场,关切地询问患者情况。
一位曾受益于义诊的刘大爷,紧紧攥着刚开好的药方,眼角泛着泪光:“要不是这义诊,还有药费减免,我真不敢来看啊。”他颤巍巍地从旧手帕里掏出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零钱付了减免后的药费,那场景,仿佛时光倒流,印证着李书田初心未改。
但实际上,李书田对医院的投入,远不止于资金。从延请德高望重的名医专家坐镇,到悉心培养有志于中医的年轻学徒;从参与医院管理决策,到时常问询患者的就医体验,事无巨细,皆可见其身影。
在药香袅袅萦绕的空间里,那个曾经穿梭在田间地头,熟识各色中药材的青年身影,与今日在百子柜前执着审药的古稀老人,其济世救人的赤诚情怀,跨越多年岁月,却一脉相承,愈发醇厚。他正用坚实的行动,兑现着让古老中医“焕发新光彩,惠及更多人”的庄重承诺。
如今,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李书田又开始带领团队探索中医关于“药食同源”的理念,开启新一轮的发展征程。可以确信,那份源自田间地头的仁心,关乎中医传承的初心,已在这座现代医院里深深扎根、蓬勃生长,让每一缕药香,都成为照进普通人生活的温暖光亮。
本报记者薛雅兰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