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东洁)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科技馆以"为创新创造鼓与呼"为主题,推出系列科普盛宴,通过沉浸式展览、互动实验、创客工坊等形式,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助力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展现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据初步估计,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科技强国理念在寓教于乐中深入人心。
各地科技馆"人从众":科普热潮持续升温
"迎接大客流""接待观众人数创历史新高"成为各地科技馆关键词。"五一"假期,中国科技馆门票早早售罄,推出的"劳动创造未来,科技点亮生活"主题系列科普活动,从传统技艺到前沿科技,从动手实践到思想启迪,丰富活动为全国观众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辽宁省科技馆以"特效影院矩阵"为核心,融合"科普公益+院线放映"模式,依托"全国最大IMAX银幕"吸引全国游客专程打卡。五天假期累计接待观众19.02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4.97万人次,沈阳市外观众占比91.39%。"五一"假期,河南省全省35座科技馆接待公众超42万人次,开馆数量和服务公众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新疆科技馆化身"科技磁场",以创新科普活动吸引5.5万人次打卡,其中5月2日单日客流量突破1.4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各族群众在此共赴一场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盛宴。
前沿科技触手可及:创新成果"零距离"体验
5月1日,深圳新地标"大飞船"——深圳科学技术馆正式启航。开馆首日秒变"科技乐园",现场人气爆棚。会跳舞、能互动的机器人天团在线营业,跟着节奏摇摆的模样萌翻全场;机器狗灵活"炫技",更有超酷炫的人物装扮,仿佛穿越到未来世界,分分钟拍出科幻大片。
浙江省科技馆全新升级X-space展区,五大主题展项让尖端科技跃然眼前,观众可亲手操控设备,见证AI如何重塑生产场景,在趣味互动中解码"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内核。
广东科学中心5月1日推出的"我们的'20'时代——航空科普展"与逐梦星辰馆相互呼应,作为新馆的延伸拓展备受观众欢迎。广西科技馆"探索AI,拥抱未来——广西人工智能科普展"人气爆棚,展区内外随处可见攒动人群,观众沉浸式体验与机器人、数字人隔空对话,指尖轻触空中屏幕完成科幻操作,穿越时空隧道感受AI技术编织的未来图景。
跨界融合:当科技遇见艺术与人文
科技馆的创新叙事不再局限于硬核技术。江苏科技馆"古诗词里的创新密码"系列,将观众们熟悉的王安石《梅花》、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等诗词,从科学角度解读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分子扩散、布朗运动等分子运动知识,在架起文学与科学的桥梁同时,挖掘古诗词的科学基因,树立"传统即未来"的创新使命感。
福建省科技馆解锁非遗与科技的奇妙碰撞。五一期间,福建省科技馆推出"科技传承·智趣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为公众打造了一场融合非遗技艺与前沿科技的跨界盛宴。非遗板块设有"福船悟艺""廊桥筑梦""木偶奇缘""竹人对战""童心'秤'夏"等五大工坊,通过制作水密隔舱小船、探索榫卯廊桥结构、体验DIY传统木偶等互动形式,解密"非遗"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幕后:科技馆人的"创新进行时"
"五一"假期,全国科技馆化身为创新的"超级接口"——在这里,院士与孩童共享发现的惊喜,代码与诗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古老智慧与未来科技展开跨越千年的对话。
科普热潮的背后,是全国科技馆工作者的匠心耕耘。内蒙古科技馆精心策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打出了一套以展厅教育活动、亲子科学课、观影学科学、科学表演、专题展览、讲解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组合拳"。
"五一"假期,中国科技馆累计开展科普志愿服务3696小时。在人头攒动的宁夏科技馆,穿梭在人群中的"红马甲"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展现青春风采。"当做一件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时,我的心好比头顶的太阳,温暖且舒适。"一位青藏高原的科技辅导员说道。
当科技馆的展台上既有空间站模型,也有小学生发明的助农机器人,我们就知道,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主角。一个敢于想象、乐于创造的时代,正乘风而来。
来源: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