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楚剧遇见国潮,山水邂逅文化——看黄冈如何用文化IP撬动县域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0:35:00    

荆楚网评论员 陶辉

从红安楚剧《蓝衣先生》的满堂喝彩,到蕲春“哈啰李时珍”文创产品的国潮风靡;从英山两万人乡村音乐节的激情澎湃,到黄州东坡外滩的穿越式体验;从团风县山水共鸣·人文交响,再到麻城的川渝宗亲寻根圆梦行动……近期黄冈多地文旅活动密集“出圈”,展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密码。

这些实践深刻诠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文旅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好“文化传承、创新表达、产业融合”的组合拳,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旅经济“火起来”、百姓口袋“鼓起来”。

团风县“山水共鸣·人文交响”活动现场。陈利 供图

深挖文化根脉,筑牢精神标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竞争力的核心。红安县以“28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基因为底色,通过《蓝衣先生》等剧目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艺术语言;蕲春县深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打造“医圣朝拜+药膳体验”的完整产业链;英山县则激活毕昇活字印刷的文化基因,用音乐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这些案例证明,只有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构建独特精神标识,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竞争。

英山县两万人齐声高唱流行歌曲。英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正如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全省文旅大会上所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构筑绿色发展新支撑、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这种转化首先需要完成对文化本体的深度解码。

创新表达方式,激活年轻基因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是文旅融合的关键突破口。黄州区东坡外滩的“状元巡游+汉服快闪”,用沉浸式体验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蕲春县开发的“本草盲盒”“艾草香囊”等文创产品,打造的“哈啰李时珍”文化IP,以Z世代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英山乡村音乐节更将露天广场变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文旅产品要赢得市场,必须善用科技赋能、艺术再造、场景重构等手段,从单向输出转向互动共创。

黄州区沉浸式演出。黄州区委宣传部 供图

红安楚剧《蓝衣先生》。红安融媒集团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黄州区宣传部长、文旅局长化身“网红”代言的探索,更展现了政务传播的“破圈”智慧。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县域文旅消费中“90后”占比超过40%,印证了年轻化表达的市场潜力。

推动产业融合,释放乘数效应

文旅产业的终极价值在于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蕲春县“厂区变景区”的实践,让蕲艾加工车间成为康养旅游打卡点;红安县红色演艺与农产品销售联动,实现“演出票+土特产”的复合收益;黄州以东坡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本质上都是通过文化价值转化激活区域发展动能。英山音乐节期间当地民宿入住率达95%,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同比增长62%。这种“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打破了产业边界,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李时珍百草园景区航拍图。蕲春县委宣传部 供图

麻城龟峰山上杜鹃红。麻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旅产业具有就业容量大、辐射带动强的特点,2024年红安县接待游客13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亿元,蕲春县520万人次游客带来的34.9亿元收入,麻城杜鹃花节期间,实现从“龟峰山单点引爆”到“杜鹃花海——红色研学——古村体验”的三线联动,过夜游客占比从18%提升至43%。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当前,文旅产业已进入“内容为王”“体验至上”的新阶段。黄冈县域的探索启示我们: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通过文化价值重构、产品服务创新、产业生态培育,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期待更多地区立足文化本底,以山水为笔、以文化为墨,共同书写湖北文旅的美好未来。